对咬手指的行为分析
咬手指,是一种向内攻击自己的行为,当一种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正确满足的时候,人们(尤其是孩子)就会把攻击指向内部,形成自残、自伤等行为模式。
小美,在幼儿园被霸凌后,自己无力反抗,又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有力支持,时间长了,她会认为被人打,是自己的错,自己不受人欢迎,自己比别人低下、自己有罪等不合理的认知。小美的自尊、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,形成向内攻击自己。
咬手指,是一种压抑已久的痛苦情绪表达,也是一种对外在愤怒情绪的无力感,通常,我们人类有四种痛苦的基本的情绪;自责、愤怒、焦虑、哀伤。同时,这些情绪是一个综合体,是由不良认知引起,不良认知就是不合理的认知,也是负向认知,不良认知来自是情结,情结是早年的创伤事件引起,情结是由于没有被满足的正常需要造成的。是情结让我们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,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,这些负性情绪一旦到来,人们就会自发的启动自我保护功能,这些自我保护功能就是我们通常说的---防御机制,防御机制分低级和高级、中间三类,那么,小美就启动了低级的防御机制,转向自身及向攻击者认同。
半年前,我遇到了一个高中男孩(小明),这个男孩子来找我的时候,大拇指的手指甲是光秃秃的,只剩下三分之一。经询问小明从小学开始吃手指甲,已经养成了习惯,尤其是当小时候自己无力对待父母吵架,就吃手,来缓解自己的内心的恐惧和焦虑,小明说:父母经常吵架,甚至是父亲对母亲有很严重的家暴行为,我很害怕,又无力对待,就吃手或是啃手,时间长了,就不长指甲了。
小明啃手和小美咬手其实都是在表达一种无力感,是防御机制的低级行为,是焦虑和恐惧、哀伤和自责的内化,啃手和咬手都是一种向内攻击自己的、伤害自己的一种表现形式。当然也是一种与家庭和学校有关的创伤性情结在作祟。
心理咨询的过程,是帮助来访者找到原因,疗愈内在创伤,开启自性动力,康复其自我功能的过程,不是一次两次就就能解决问题,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,螺旋式的启蒙与成长之旅。
有时候,父母发现孩子没有足够的自信心,与同学交往困难;或是完不成作业,成绩提不上去;或是成人的心理行为问题等,这些都与早年的心理创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,一定要帮助来访者拨开云雾见晴天。
作为一名的专业心理咨询师,有着快速个案概念化的能力,就是用成熟的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从而指导个案进行咨询的过程,这一套成熟的理论就包括了心理结构观、心理发展观、心理病理观、心理治疗观,在这四个观的基础上使用相对应的技术,帮助来访者的过程。
所以,不论是咬手或是啃手的背后,都有着很复杂的行为特点。
案例部位属于春霞心理原创,转载需注明出处,违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