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欢咬手指的女孩小美
不久前,我在工作室接待了一位乖巧、腼腆、比较内向的小女孩儿,小女孩儿大概五岁左右,上幼儿园中班。
妈妈主诉:从三岁开始,偶尔咬手,怎么劝阻,都改变不了,还发现偷偷的咬被子,而且越来越严重。
对儿童工作,用沙盘游戏是我的“杀手锏”。我把小女孩(暂且称呼小美)领入工作室,我指着架子上的沙具说:你看看这么多的玩具,你喜欢那个呢?就去拿下来感受一下,玩玩看呀。小美看着我不动地方,好像在观察我,显得比较敏感,小美试探我小声的说:“你在哪里弄了这么多玩具呢”,“买这些玩具是不是花了很多钱呀”,“你的钱是不是花完了呀”,她显得非常体谅我也很关心我,我如实真诚回答她的问题。小美对架子上的沙具表示出喜欢,但有些谨小慎微,不敢放开尝试。我建议她拿一下,摸一摸,看一看;打开沙盘,看沙盘的底色。小美似乎感觉我很友好,慢慢的,她去架子上拿了一棵大树放到沙盘里,又放了几个草坪。后来小美在架子上拿了他喜欢的恐龙,告诉我那些恐龙是食肉的那些事食草的,那个是翼龙哪个是万龙。在摆放的过程中,小美会告诉我电视和科学书让她了解的恐龙,慢慢的,她把架子上大的恐龙都拿进了沙盘。突然小美拿进来一种鳄鱼,她告诉我这也是一种恐龙,不是鳄鱼;显然,她认识这是鳄鱼的,她故意把鳄鱼当成了恐龙。后来,小美在架子上用心的去找每一条恐龙,把沙盘摆的满满的,全是恐龙。她告诉我,大恐龙是吃小恐龙的,食草恐龙是吃草的,沙盘里摆出了几十条恐龙的,她开始给恐龙喂水。她把沙子当成水,洒在恐龙的身上,并且告诉我说沙子下面是有水的,恐龙可以喝水。她又在架子上找了一些小草,种在沙子里面。
通过对沙盘游戏摆放过程及其结构和意象的感受与理解,感觉到这个小女孩内在有很深的恐惧和焦虑;他小心翼翼地察言观色,说明小女孩比较胆小,谨小慎微,也许在人际关系中比较退缩,防御性较强。但是,小美的内在资源比较富饶,因为沙盘中有水的滋养,有草在喂恐龙,也许恐龙慢慢就会不那么焦虑和恐惧呢。
摆放完沙盘,小美告诉我“现在有一点孤单”。虽然我们是初始沙盘,是第一次见面,但是,我在用心的陪伴她,她为什么感到孤单呢?
父母访谈:我通常会用沙盘工作儿童,把看到的问题和父母交流考证,找到问题的根源。通过考证分析,发现小女孩在上幼儿园之后,有一次被大小孩霸凌,两个孩子把她的头按住往墙上撞,幸好被老师发现了,小美并没有受伤。但是,从此,小美就不愿去幼儿园,每次去幼儿园都会歇斯底里的哭喊,大约在那个幼儿园呆了半年之久,父母就给小美转院了,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,小女孩养成了咬手指的习惯。
我觉得小美的“一点孤单”,不仅仅来自霸凌事件,也许还有更深的恐惧,婴儿时的小美并没有和固定养育者建立好依恋关系,才使得她内心孤单的。妈妈当时上班很忙,在小美六个月的时候,就给她断奶交给奶奶抚养,也许在依恋关系中小美是不安全依恋者。
在沙盘中看到的问题,通过父母会谈得到追踪,找到原委,小美的父母愿意让小美在我们这里工作一段时间,得到疗愈和对小美情绪的处理。
沙盘游戏固然是个神器的容器,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师,通过沙盘就可以发现孩子的问题,也可以通过沙盘疗愈孩子内心的创伤,孩子通过象征性的游戏方式,把问题呈现出来,疗愈的途径就在其中。
案例部位属于春霞心理原创,转载需注明出处,违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