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文章,转发需要联系作者本人,违者必究。
忧虑的繁体字“憂慮”,忧,中间有心,心与情感相连;虑,下面有思,思与头脑想通。下面我从将分开论述这两个字。
罗建平老师的书:“汉字情:符号中的汉字世界”,对忧是这样说的:“忧是人类独有的情感,属于自我意识情感,自我意识位于精神的核心,自我意识感也是超越一般的情感。所以,作为自我意识情感的忧虑、忧愁五行属土,是其他基础情感的源头和归属。与忧关联的自我意识情感还包括焦虑、忧郁、烦恼、也就是说忧自身含有金(忧虑)、木(烦恼)、火(思虑)土(牵挂)、水(忧惧)五大特征,对应着悲、怒、喜、忧(自身)恐。”
罗建平老师说:“忧(憂)由页、心、夊三部分组成,形态复杂,暗含玄机。国内学者通常认为“憂”写作从首从心的,表示挂念、忧思等。”忧,包含了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大原型意象。故忧的原始意象可以归结两个方面:其一,祭奠对象,冥冥中的祖灵,其二,作为生者与祖灵的媒介---“忧”。祖灵也表现为两大形态:一是积极的,有着血缘亲情之爱的祖灵,构成优思、忧伤的情结;二是消极的,困扰生者气运、健康的报复祖灵,构成忧虑、忧惧、忧郁情结。
《说文》忧,愁也;《玉篇》忧,古代指父母之丧。
忧有很多近义词:担心、忧愁、忧闷、焦虑、哀愁、操心、着急、焦灼、担忧、苦恼、挂念、忧伤、忧患、焦急、忧郁、顾虑、顾忌、优患、优伤、忧心忡忡 忧悒等
虑的繁体字“慮”,古人认为从捕获行动到烹饪饭器有关,说明“虑”字从“虎”演绎狩猎生活的基本场景。可以说,“虑”代表了远古的狩猎原型,一方面显示出狩猎的智慧;另方面也显示了狩猎的艰辛、危险及其猎杀过程中的紧张、忧虑和不安。
“虑”的原型意义与脊骨的文化历史的重要性相关联。人的直立行走标志着脊骨的革命性转型,即人从动物爬行的二维世界转向人之伫立的三维世界,从动物的昏暗蒙味转向意识之光的照耀,从生物生理转向心理文化,由此脊梁骨获得了勇气、骨气和节操的道德价值。
“虑”的一路走出,也成就了理性(思虑)和情感(忧虑)的“天人合一”,就像手纹线中的天线(情感线)与人线(头脑线或理性线)的合一(俗称通贯手)。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虑是深沉的思,是深入脊髓骨的思,一方面是担责的思;另方面是连丽的思,是一个环节连着一个环节牵挂的思。
虑,很多近义词,如:思考、考虑、担忧、顾虑、忧虑、筹划、操心、牵挂、烦恼等意。
古人对虑有着这样的说法:虑,谋思也,—《说文》;思想,意念;此皆良实,志虑忠纯,—诸葛亮《出师表》;衡于虑,—《孟子•告子下》;臣闻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;愚者千虑,必有一得—《史记•淮阴侯列传》;深谋远虑—汉•贾谊《过秦论》。
憂慮是人的自我意识,是每个人都具有的,每个人的心里都存在忧虑,忧虑是人类特有情感特征,忧虑,来自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基础情感。
忧虑作为自我意识情感,有两重性:既有忧郁的情感部位,也有思虑的理性成分。而虑正好体现了这两重性。常言道:没有远虑、必有近忧,远虑与近忧是在一起的。
看到作业“忧虑的汉字分析”,我做为心理咨询师的第一反应,就会想到忧郁、忧虑、忧惧、优思、郁闷、忧郁、忧心、忧伤以此让人产生的痛苦,以及症状对人的影响。
6年前我接到一个儿童精神病患者小兵(化名),小兵出生在单亲家庭,8岁、男孩,下面还有一个妹妹,妹妹5岁,妈妈大约30多岁,爸爸快60岁了,夫妻年龄相差30岁,而且这个爸爸还是其他家庭的一个女孩子的爸爸,这个妈妈是给这个男人做情人生下的这两个孩子,实际上妈妈和爸爸不是一家人。小兵在七岁的时候,就常常看到妈妈的头在房间里飞,看到妈妈常常是穿着黑色的衣服,怒火中烧的样子。小兵心理埋藏着巨大的忧患、忧虑,优思和忧惧。晚上睡觉时候,要用被子蒙上头,开着灯,才可以睡觉。他害怕鬼,这个鬼是来自无意识中的,也许就是他们家的秘密,不能被言说和害怕被人知道的鬼变化而成。小兵的忧虑有来自无意识层面的,有来自意识层面的,也有来自文化无意识层面的,这些压力有些是有形的,有些是无形,让小兵喘不过气来,于是他选择得病,来逃避现实的残酷。很有意思的是,小兵的妈妈并不认为她儿子有病了,只是告诉我孩子多动、冲动来做沙盘的。
时隔五年后,我又遇到了一位少年强迫症案例,这个孩子14岁叫小夏(化名),在他7岁时候父母离异,小时候是爷爷、奶奶带他,非常溺爱,七岁前他很少见到父母,偶尔见到也会很不开心,家里战火连绵,父母一直在孩子面前展示父母的火力和相互的攻击,后来父母离异了,妈妈一个人带着他,妈妈的唉声叹气,无助、焦虑、后悔、惭愧、忧虑、优思、忧惧等都传递给了小夏,夏在13岁时候有了继父,也有了一个异性妹妹,母亲与继父不和,经常也会打打闹闹,使得孩子苦不堪言。他来工作室时,脸上很冷,眼光带有杀气,敌意和不信任,他看人的眼光让人心理瘆得慌,有些毛骨悚然的感觉,不寒而栗,像是幽灵一般;他的脸色苍白,双手和两颊一点血色也没有,他说话的速度很慢,三分钟不能把一句话说完,那种无力感会压的人喘不过气了,我感到和他工作是很耗阳气的,他那种死气沉沉,冰冷的感觉,让人感动死亡之神悄悄逼近。这个男生告诉我,她心里每天都有一块大石头在压着心口喘不过气来,脑子里萦绕着挥之不去的不好的念头,那些无中生有的想法控制不了,总是会来找自己,使得无法学习和正常生活,这些异常的想法让他郁闷和焦虑,来自大脑失控让这个男孩子毫无办法,他不停的挠头,揪着自己的头发,他不觉得是自己病了,他觉得自己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想法,这使得他对抗疾病,压抑自己,症状越来越深。很有意思的也是,他的妈妈不愿意让他看病,好像看了病,就有了病,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到现在两年里,一直坚持自己调整。
这两位妈妈对于精神方面疾病的态度是无助、无知、否认与逃离,他们都坚决否定孩子有问题,小兵的妈妈认为小兵是多动方面的问题,小夏的妈妈认为小夏是人际交往出了问题,他们两位妈妈都坚决不就医,担心一旦去了医院,这个孩子就被贴上了标签,成了精神病,终身洗不干净。
从意识上看,这两位男孩子的忧虑,忧伤,忧患、优思、忧惧等来自担心和害怕,从无意识上看,这个忧虑有着对生的恐惧和对死的担心,在荣格心理理论的原型层面上来看,“忧的原型意象不再是局限在祖灵祭祀的原型意义,而是把忧虑的意味放大了,其中作为侵扰、危害和阳界生者的扰转化为阴影原型,而作为灵媒对话和表扬的扰,转化为人格面具原型。
孩子症状,是一种干扰与伤害,他们的妈妈无法接受,只有逃离与回避,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中对阴影的抗拒,阴影是我们人性中的弱点,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的、看不见的,来自集体潜意识中的,很多时候我们会投射给他人,这两个男孩的妈妈不愿意承认自己孩子得病了,觉得一旦承认有病,就证明真的有病,她们不愿意接受孩子的问题,会给孩子找一个合理的说法,说孩子是人际交往问题,让自己和孩子都带上合适的人格面具生活,逃离症状这个阴影的追逐。
我认为心理疾病大多来自忧虑,忧虑与心相连,忧有两个方向的发展,一个是向内产生抑郁与优恐,一个是向外产生忧患和忧虑。这两个少年的忧虑是向内的,忧虑向内产生巨大的负担,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,面色冰冷,抑郁寡欢,象幽灵一般,失去了生命的活力。忧虑让人害怕,担心死亡,与死亡阴影相连,吓得人躲闪,不敢面对,使其症状越来越严重。
《向日葵》是荷兰画家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。梵高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,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。向日葵是梵高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。一位英国评论家说:“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、最普通的东西,这就是太阳。”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,而且不止一次地描绘令人无法逼视的太阳本身,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。在梵高看来,向日葵象征着一种激情,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永存。
梵高与他的向日葵(图)
梵高本人脸上眉头紧皱,内心郁闷忧虑,可是,他把内心对生命的渴望转化为笔下的向日癸,向日葵是一种积极的能量的展现,但是没有人认可他的作品,甚至作品卖不出去,没有钱买食物。
梵高艺术创作,不被别人认可,在当时的社会,不接受他的艺术思想,但他还是执着的坚持。最后压抑、抑郁、忧虑、悲观、厌世,所以自杀了。年仅37岁,一位天才艺术家陨落了。
我也有忧虑的时候,已近到了忧郁症的边缘,常常是思绪万千,迷茫不知去向,内心压抑和恐惧,让我十分的煎熬。忧虑会导致胃病的产生,有一段时间,我的胃病十分严重,失眠是常常发生的,忧虑使得心乱如麻,心烦意乱,忧虑会影响到心脏、脾胃、肾脏,身体出现消化不良,内分泌紊乱、月经不调等问题。当年的我痛不欲生,苦不堪言。是分析心理学帮助了我,让我认识到自己情结、阴影对自我的影响,从忧郁中走了出来,经过专业学习和专业训练分析后成为能帮助他人的心理咨询师。
忧虑可以转化的,荣格和弗洛伊德分裂后有过忧郁,在精神分裂的边缘游离,他通过让自己回到童年,寻找童年的意义、以及绘画曼陀罗,使得自己走出了忧虑的困境;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生在刀光剑影的春秋时代,他周游列国,传播他‘仁者爱人’的思想,四处碰壁,平生饱尝了不幸与烦恼,生前郁郁不得志,死后却得到无上荣光,现在全世界都有孔子学院。宋代大儒朱熹说: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长如夜”,孔子距今2500多年,仍然得到全世界人的学习与敬仰,孔子死后其思想得到尊重,其忧虑转化为全人类的财富。
忧虑是每个人都有的基础情感,中国文化讲“知其两端用其中”,忧虑没有好不好的问题,有的人忧虑,是忧国忧民,其思想流芳百世,成为千古绝唱。杜甫有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”: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。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”有的人忧虑,恐惧,自己走不出来,郁郁寡欢,青年早逝,让人痛心疾首。
今天我们中国日益繁荣昌盛,但是,忧郁、忧虑的人越来越多了,物质上的富足,不能填补精神欲望的鸿沟,人们不停的追逐和攀比,陷入到忧虑的悬崖。聪明反被聪明误,越聪明越忧虑;越有钱,越不够;什么时候,“放下屠刀”,才能“立地成佛”。
参考文件:“汉字情:符号中的汉字世界”,罗建平著。
2017年12月16日星期六于E动空间